让客户更具全球竞争力!-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 | 金属成形商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MFC(深圳)冲压与锻造展览会

MFC:一文看懂全国各省市汽车主机工厂分布图及其产能

网站编辑阅读(6023)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13篇文章!

文章来源:新材料在线(ID:xincailiaozaixian)

全国的汽车主机厂分布在什么地方?产能和产量是多少?对于汽车系统零部件、材料供应商及其他配套服务供应商而言,至关重要。本文给大家梳理了各省汽车主机厂产能,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东 北

  • 黑龙江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哈尔滨 长安福特 20万
大庆 沃尔沃 30万
  • 吉林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
长春 一汽大众 90万
一汽轿车 40万
一汽马自达 20万
一汽奔腾 20万
一汽通用 20万
一汽丰田 11万
一汽解放 15万,规划30万
一汽红旗 3万
一汽新能源 1万
吉林 一汽吉林 40万
延边 华泰客车 客车3万
  • 辽宁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
沈阳 通用北盛南北厂 50万
华晨宝马 铁西和大东16年30万预计18年40万
华晨 新基地16年底建成后由8万产能变为20万
日野 2016年解散
五洲龙 1.5万客车
森源艾思特福 2015年成立,完工后0.2万
大连 日产 11万
奇瑞 20万
比亚迪 0.1万
曙光黄海 17年威马收购3万
华晨客车BSV 0.7万
一汽客车 2012年0.3万
丹东 黄海 6万
朝阳 航天凌河 2016开建,预计4万重卡

华 北

  • 北京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北京 北京现代 105万
北京奔驰 30万
北汽 乘用车30万
长安 20万
福田 18万
宝沃 18万
福田戴姆勒 20万
北汽新能源 5万,2020年50万
北方尼奥普兰客车 0.1万
北汽有限 顺义基地10万
北汽越野车分公司 20万
  • 河北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沧州 北汽黄骅 50万
北京现代 30万
保定 长城 90万
中兴 20万
长安 15万
大迪汽车 改装车11万
定兴天马汽车 改装车10万
张家口 吉利 12万
沃尔沃 发动机60万
福田 搅拌车0.15万,泵车0.15万,起重机0.2万,环卫车2万
石家庄 正定中博汽车 电动SUV10万,电动公交2万
新宇宙 3万
邢台 清河御捷 电动汽车20万
红星汽车 10万
金后盾 特种车2万
中航长征 重卡5万,特种车2万
承德 比亚迪客车 2万
  • 山西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太原 江铃重汽 设计规模为8万台整车、8万台发动机
太原 比亚迪 2017年7月新车下线,预计年产5000辆纯电动客车、5000辆纯电动车和2000辆工矿作业车
晋中 吉利 晋中基地一期规划整车和发动机10万台
运城 大运重卡 一期设计产能重卡5万辆,二期10万辆
大同 陕汽重卡 5万辆
  • 天津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天津 长城 55万
一汽夏利 53万
一汽丰田 51.2万
华泰 45万
一汽天津 35万
大众 规划30万
国能 2017开始投产可达20万电动汽车
美亚 15万
比亚迪 1万
格力 1万
路通电动 6万
恒天新能源 10~20万核心部件
伊利萨尔客车 0.15万
国宏 2015一期产能0.8万,二期达2万
  • 内蒙古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包头 北奔重型 10万
青山客车 3000辆整车和5000辆客车底盘
比亚迪 一期0.2万后期0.5万
鄂尔多斯 华泰 30万
奇瑞 10万
乌海 陕汽 5万新能源重卡

华 东

  • 上海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上海 上汽通用 138万
上汽大众 80万
上汽荣威 25万
上汽乘用车 22.5万
万丰客车 8万
康迪 5万
蔚来汽车 5万
上汽汇众 商务车1.5万,重型车1万
大通 2万
申沃客车 整车2500,底盘500
上海申龙 1万
上海万象汽车 0.5万
吉利华普 规划35万
  • 江苏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南京 上汽大众 60万
上汽 20万
长安 30万
长安马自达 22万
依维柯 30万
蔚来 年产28万台高性能电机及电控系统
嘉远电动 2017年达20万微型电动车
金龙 2万新能源
比亚迪 5000大客车,1000轻客车
博郡 待建10万
FMC 待建30万
常熟 奇瑞捷豹路虎 未来20万
观致 15万
华东汽车 各类改装车0.5万
扬州 仪征上汽大众 44万
仪征上汽乘用车/商用车 2万
江淮 皮卡10万
安凯 江淮收购0.6万
嘉远电动 2万
江都女神汽车 0.1万客车
潍柴亚星客车 商务车6万,特种车1万
道爵 空港基地8万,高邮基地15万,电动汽车12万
九龙汽车 5万
镇江 北汽 30万
北汽越野车 30万
盐城 悦达多功能汽车 100万
东风悦达起亚 三个基地73万,计划100万
无锡 铠龙东方 待建15万电动汽车
齐河御捷 待建15万
上汽商用车 8万
常州 金坛众泰 30万
东风新能源 20万
黄海、郑州日产 15万
北汽新能源 5万
江阴 常隆客车 新能源客车1.3万、快速公交客车和清洁能源车0.7万
苏州 前途 5万
金龙 大型客车3.5万,轻型客车1万
淮安 敏安 电动车5万,后期可达15万
宜兴 底特律电动 在建10万
南通 陆地方舟 客车2万,乘用车10万
康迪 待建5万
公爵 在建5万
徐州 淮海集团弘安新能源汽车 在建30万
路航 徐矿集团10万
徐工汽车 6万
丹阳 卡威 2018产能达到18万
张家港 牡丹客车 1万
沙洲车辆 0.5万
友谊客车 0.6万
  • 浙江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浙江 长安福特 25万
东风裕隆 20万
吉利 10万
广汽 前吉奥10万
长江 10万,后期30万
众泰 8万
万向 在建预计5万
中电 5万
东风沃尔沃 5万
中植汽车 3万
西湖比亚迪 0.8万
宝琪 0.3万
宁波 上汽大众 70万
吉利 2018年达30万
知豆 10万
比亚迪 0.2万
台州 吉利 20万辆,40万台发动机
沃尔沃 20万
永源 5万
台鹰 电动车2.5万
新吉奥 在建9万
永康 众泰 20万
湖州 乐视 待建40万
众帮新能源 在建10万
康迪 预计5万
普朗特电动汽车 在建预计10万
金华 众泰 20万
大华 在建15万
康迪 2.5万
桐乡 合众新能源 预计产能5万
温州 威马工厂在建 2018年达10万
绍兴 金龙 0.6万
义乌 吉利 10万
  • 安徽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合肥 长安 15万
江淮 54万
安凯 江淮收购新能源0.6万
蔚来代工厂 在建5万
星凯龙 1万客车20万物流车
芜湖 奇瑞 目前8.5万电动汽车,2018投产20万传统车
凯翼 2014成立,奇瑞旗下
联合重卡 3万
集瑞重卡 3万
弘源汽车 生产汽车零件
宝骐 规模小,年轻,产能应该低于1万
亳州 蒙城、商务、微客 15万
滁州 扬子江客车 十年前0.5万
长丰猎豹 15万
淮南 陕汽 5万
马鞍山 华菱星马 4万
铜陵 奇点 在建预计20万
陕汽 年产专用车底盘2万辆及上装1.5万辆生产能力
安庆 安达尔 10万
江淮 新能源5万
阜阳 江淮 重卡1.5万
  • 福建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泉州 金龙旅行车 10万
福州 东南汽车 16万
奔驰 预期4万
三菱 预期13万
宁德 时代新能源 1万
莆田 云度新能源 51万
龙岩 新龙马 预期最终30万
  • 江西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南昌 江铃 25万
陆风汽车 江铃控股,10万
江铃福特 30万
江铃新能源 5万在建
百路佳客车 0.2万
五十铃 10万
晶马汽车 0.6万客车
上饶 爱驰亿维 一期二期各15万
汉腾 众泰15万
上饶客车 0.8万
中汽瑞华 在建0.5万
博能客车 0.8万
宜春 宜春客车厂 在建5万
景德镇 昌河铃木 50万,2020年达100万
北汽昌河 在建45万
蓥石 待定
九江 昌河铃木 10万
北汽昌河 在建5万新能源,20万传统
萍乡 安源客车 0.5万
抚州 江铃轻汽 5万
骐铃皮卡 根据销量及行情推算1万
  • 山东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烟台 上汽通用东岳 60万
北方奔驰重型 5万
舒驰客车 1.5万
莱西 北汽新能源 5万,2020年达20万
济南 重汽 7.9万
吉利 3万
宝雅 规划产能40万
青岛 一汽大众 30万
一汽解放 10万
北汽新能源 5万
比亚迪 0.5万
淮坊 诸城福田 46万
瑞驰 35万台新能源汽车系统
比德文 属于微汽2016年,可达35万以上
雷丁 目前15万,二期完工30万
寿光 凯马汽车 20万
寿光泰汽电动车 5万以上
临沂 众泰 30万
新大洋知豆 10万
沂星电动客车 0.5万,2018年再扩大1万,3年内实现2万
齐河御捷 15万
德州 齐河乐唯 2016年15万,2017年可突破20万
齐河宝雅 规划40万
富路 30万辆三轮全棚车、20万辆低速纯电动汽车
淄博 国金 待建20万
唐骏 10万卡车,5万电动车
青州 江淮 轻卡10万
聊城 时风 20万
中通客车 1万新能源客车,2万节能型客车
荣成 华泰汽车 15万
泰安 航天泰特 矿用自卸车0.4万左右
日照 五莲五征 农用车3万
威海 文登黑豹 10万
济宁 重汽 2万
莱芜 昊宇 整车10万,改装车5万
宾州 鸿日新能源 预计6万

华 中

  • 河南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河南

179万

郑州 东风启辰 45万
郑州日产 20万
宇通 大中型客车、工程机械10万新能源1万后期达3万
上汽 收购东风日产新建的空置基地2017在改造完毕后36-40万
海马 30万
森源 15万
少林客车 5万二期30万
东风日产 26万
开封 奇瑞 10万
许昌 宏瑞 5000辆低速纯电动汽车、5万台驱动桥
森源 5万
鸿舟 3万
济源 力帆新能源 5万二期增加15万
驻马店 河南银泰电动汽车 5万
  • 湖北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湖北

517万

武汉 神龙 75万
上汽通用 60万
东风本田 60万
东风风神 32万
东风雷诺 30万
东风新能源 16万
江淮汽车 1万
金龙 2020年前5万
蔚来汽车 2016.12落户20万
襄阳 神龙 动力总成整车75万,发动机100万,变速箱54万
东风股份 21万
众泰鸿泰阳 20万
众泰 2016年10万,后期20万
东风日产 18万
东风英菲尼迪 6万
福田 工程机械3万
雅致 待建50万
宝雅 待建50万
九州 待建10万
御捷 待建
十堰 东风小康 30万
东风重卡 20万
三环 10万
荆门 长丰猎豹 15万
宜昌 广汽 规划20万
黄石 大治汉龙(大治众泰) 十三五将实现30万产能,40万发动机
  • 湖南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湖南

294万

长沙 上汽大众 60万
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 32.8万
北汽 30万
福田 30万
众泰 20万
广汽三菱 13万
长丰猎豹 15万,二期完成可达35万
比亚迪 乘用车5万,纯电动大巴1500台
梅花客车 年产5万辆的车身和各种整车2万辆
陕汽 5万
湘潭 吉利 2018年产SUV15万
北汽 30万
株洲 北汽 50万
奇瑞 10万
南车 公交1万
永州 长丰猎豹 目前10万,后期15万

华 南

  • 广东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广东

339万

广州 广汽本田 60万
东风日产 55万
广汽丰田 48万
广汽 43万
广汽乘用车 35万
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 16.4万
北汽 15万
广汽日野重卡 2万
广汽比亚迪客车 新能源汽车0.5万
深圳 比亚迪 目前有10Gwh的产能,2017年扩建的6Gwh产能
长安标致雪铁龙 20万
比亚迪戴姆勒 电动车4万
陆地方舟 2020年,实现2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6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产能规模
五洲龙 3万
佛山 一汽大众 30万,二期产能30万
福田 拓陆者3万
陆地方舟 20万套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
飞驰 0.5万
珠海 银隆 电动客车0.6万
广通客车 0.5万
南海 福迪汽车 1万
汕尾 比亚迪 0.5万
梅州 兴宁云山 0.3万
东莞 宏远新能源 客车0.8万
  • 广西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广西

222万

柳州 通用五菱 200万
五菱 在建20万
东风柳汽 新能源汽车1.5万,专用车1万
桂林 桂林客车 1万
大宇 中韩合资0.5万
南宁 源正新能源 0.3万
  • 海南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海南

30万

海口 一汽海马 30万

西 北

  • 新疆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新疆

30万

乌鲁木齐 上汽大众 5万
广汽 10万
陕汽 5万
石河子 北汽新疆公司 在建10万,生产越野车
  • 陕西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陕西

144万

西安 比亚迪 70万
陕汽 3万
陕西通家 20万加上2.5万新能源
苏州金龙 在建3万
秦汉 运输服务公司
骊山军用客车 0.3万
西沃客车 0.15万,0.2万客车底盘
宝鸡 吉利 目前大概15万,2018年20万,72万发动机
陕汽通家 20万,新能源0.45万
华山车辆 2013年6万
宝华汽车 5万
汉中 金汉客车 众泰新能源客车厂0.6万
江汉 在建众泰投资年产10万辆燃油、电动汽车生产线,二期投资建成完成后可扩展至30—50万辆
商洛 跃迪 2万电动客车,3万电动汽车,远期10万
铜川 陕汽 主要是零部件生产加工,电动汽车0.1万
  • 甘肃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甘肃

15万

兰州 知豆 5万
银隆 2017年签约待建
吉利 与新大洋合资成立新大洋电动车,10万产能,正在整合,整合后可达30万
宇通 停产后复产重组,2017年0.1万
  • 宁夏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宁夏 银川市 合丰新能源 0.8万

西 南

  • 四川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四川

232万

成都 一汽大众 60万
神龙 36万
沃尔沃 目前12万,未来15万
川汽野马 12万
大运 重卡10万
金迪 10万
一汽解放 6万
一汽丰田 5万
重汽王牌 5万
普拉多 3.4万
吉利 3万
中植 3万
腾中专用车 2万
银隆 在建1.5万
银鑫新能源 客车1.5万
南骏 各型客车1万
成都客车 0.5万
雅骏新能源汽车 0.5万
南充 吉利 10万
银翔 30万
绵阳 华瑞 10万
川汽野马新能源 20万
资阳 南骏汽车 载货车16万,客车1万
四川现代 商用车40万,2020年前形成年产70万产能
遂宁 江淮 轻卡3万
宜宾 成都捷邦汽车 新能源汽车4000台,一期生产期为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年产新能源汽车30万,二期生产期为2022年5月至2027年5月,年产新能源汽车200万
奇瑞观致 50万辆汽车项目,其中包括20万辆新能源汽车
自贡 明君汽车 在建5万
  • 云南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云南

98万

昆明 东风 待建10万
云南航天神舟汽车 0.5万
云南五龙汽车 1万,2020年50万
瑞丽 北汽 15万
大理 力帆 百度百科数据,估判达各型载货汽车10万辆,拖拉机10万辆
凤仪骏马汽车 属于力帆
洱源骏马新能源汽车 12万
时骏汽车 待建20万
曲靖 一汽红塔 20万
  • 贵州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贵州

70万

贵州 安远 新能源公司刚成立,以前是运输服务公司
奇瑞万达 客车0.5万
比亚迪 汽车服务公司
北汽福田新能源客车 目前估算0.1万,2019年前实现0.5万
贵阳 吉利 2017年底30万
贵安长江汽车 在建15万
中电 待建
毕节 力帆 10万辆轻卡、2万辆重卡
遵义 贵州航天成功 20万,新能源1万60万发动机
安顺 恒屹新能源(安远汽车) 一期2016年可投产暂估20万,四期完后达80万
  • 重庆

主机厂产能

省市 整车厂 产能(辆)
重庆

565万

重庆 长安福特 115万
长安 53万
长安铃木 50万
北汽银翔 一期40万投产,二期25万投产,总计65万
北京现代 30万
众泰 20万
上汽通用五菱 40万
华晨鑫源 40万
力帆 35万
潍柴英致 30万
小康 30万
长帆新能源 2015年1期5万,总计20万
庆铃 20万
长安跨越 15万
上汽依维柯红岩 10万
金康 5万
北奔重卡 4万
五洲龙 1.5万
恒通客车 1万
铁马 军用车1万以上
迪马特种车 0.5万
金冠 0.5万
凯瑞特种车 0.5万
北汽新能源 待建30万

MFC:三维无模快速成形柔性化制造技术,碉堡了!

网站编辑阅读(3521)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12篇文章!

文章来源:《金属加工(冷加工)》

目前,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驱动下,制造业的生产规模沿着“小批量-少品种大批量-多品种变批量”的方向发展。作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金属板料成形技术,传统的模具成形方法生产效率高、加工件精度高,适合大批量生产,多年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缺点是模具设计制造周期长、维护费用高,而且缺乏柔性。

如何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和样品试制的需求,实现板料的高效、智能及柔性成形,是板料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一些新型的板料成形技术应运而生,如:喷丸成形、激光成形、无模多点成形、水射流无模成形技术以及数字化渐进成形等,都实现了金属板料的无模成形,具有很大的柔性。

我公司现开发了一种金属板材三维无模快速成形复合机床, 可实现金属板材的无模快速成形及实体轮廓的切削精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运用了快速成形技术中“分层制造”的思想,将复杂的三维钣金整体成形分解成为一系列二维局部塑性成形,再利用专门的球头刀具,单点渐进,逐层压延,依次成形,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金属板材的3D打印。

  1. 单点渐进无模成形主要技术特点

(1)无缺陷弹性垫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压痕、起皱等成形缺陷,使成形件的表面质量大大提高。

(2)无回弹反复成形技术: 采用反复成形工艺方法, 减小工件的回弹及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实现板材小回弹或无回弹成形。

(3)分段成形技术:即优化过渡区成形模型,进行大变形量、大尺寸零件的成形,实现小设备成形大工件,并使无模成形设备小型化。

(4)多道成形技术:对于变形量很大的制品,选取最佳路径多道成形,使成形过程中板材各部分变形尽量均匀,以消除起皱等成形缺陷,提高板材的成形能力。

(5)闭环成形技术:即将自动控制技术与CAT、CAD结合起来,对成形后的工件进行三维测量,将测量的数据反馈到CAD系统,经过控制算法运算后,计算出基本体群形状的修正量,传递给控制系统再次成形,这样反复几次,可以达到精确的目标形状。

(6)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精加工,采用去除材料办法。

  2. 金属板材三维无模快速成形复合机床的技术特点

(1)可实现金属板材全无模、半模或简易支撑工具等3种成形方式。

(2)数控系统控制,柔性好,通过改变程序就可改变成形形状。

(3)可实现普通冲压无法实现的复杂成形过程。

(4)智能检测,实现板材成形后轮廓实体的切削精加工。

(5)低噪声、高安全性。

 3. 数控无模成形的原理及方法

(1)原理:一种基于压力点运动形成点、线、面的成形工艺。

图1  佛像头的成形轨迹图

图2  一般拉伸件的成形轨迹图

图3  女性内衣类模具轨迹图

(2)数控程序设计方法: 在板材三维无模成形时,采用Mastercam软件,先实体造型,再利用编程软件对型腔分层挖槽,根据三维轮廓曲线形成若干小线段或圆弧进给。刀具路径根据工件的不同,分别可以采用平行陡斜面加工、三维轮廓偏置加工、交线清角加工以及环线等距加工等。进给速度结合材料拉伸系数来设定,不仅有数控加工经验,还要有锻压知识。

图4  用于女性内衣行业加工程序生成

图5  异形回转件程序生成图

(3)成形方式分为:凹成形和凸成形。

图6  凹成形加工图

图7  凹成形夹具结构简图

图8  凸成形轨迹仿真生成图

图9  凹成形夹具结构简图

 4. 成形的典型零件及应用范围

金属板材三维快速成形复合机床可广泛用于汽车覆盖件、航空航天零件、家电、医疗器械和工艺展品等产品的无模快速制造,减少模具开发,降低产品制造费用。

(1)汽车零部件行业如图10 所示。

(2)餐饮器具行业如图11所示。

(3)工艺艺术品如图12所示。

(4)其他异形件的成形如图13所示。

现在无模单点成形技术已经成熟,它特别适合于曲面钣金件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及新产品的试制,所加工的零件尺寸越大、其优越性越突出。随着航空、航天、海运、高速铁路、化工以及城市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对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大型三维曲面钣金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 该技术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MFC:深度解读 |2018工业互联网红利爆发

网站编辑阅读(3680)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11篇文章!

本文来源<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经成为2018年最大趋势之一。IDC数据显示,2020年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可达1275亿美元,2015-2020年均复合增速约14.7%。本文推荐来自方正证券的工业互联网研报,从政策、技术、产业三个维度出发,理清工业互联网2018年大势的逻辑,盘点国内主要参与者。

1月17日,广东省建首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2月24日工信部官网消息,成立工业互联专项工作组;2月27日,发改委批复全国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海尔COSMOPlat);两会,马化腾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等八份书面建议。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经成为2018年最大趋势之一。IDC数据显示,2020年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可达1275亿美元,2015-2020年均复合增速约14.7%。

本文推荐来自方正证券的工业互联网研报,从政策、技术、产业三个维度出发,理清工业互联网2018年大势的逻辑,盘点国内主要参与者。

▎政策:2018成开局之年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连接了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对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年工业互联网核心政策

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充分发挥我国制造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

其中,2017年发布的《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与《中国制造 2025》一脉相承,明确了我国工业物联网三阶段的战略部署。

▲我国工业互联网三步走战略

《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三大体系(网络、平台、安全),两类应用(大型企业集成创新和中小企业应用普及),三类支撑(产业、生态、国际化)的建设,即“323”行动。

工信部部长苗圩于 2018 工业互联网峰会上表示,工信部将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323”行动,2018年将是中国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开局之年,开启三年(2018-2020年)起步行动。

▲“323”行动示意

方正证券认为,工业互联网将是18年最大趋势,相当于17年的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而覆盖面更大。工业互联网的建设,需要从供需两端发力,致力于培养工业互联网平台,验证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百万家企业上云),支持产研合作培育百万工业APP。

▎十大关键技术

本节将简单介绍数字双胞胎(建模仿真技术)、信息物理系统(CPS)、边缘计算、OT+IT网络、TSN(时标网状图)、5G与IPV6(网络层技术)、标识解析技术、雾计算、测试床、PON网络(无源光网络)十大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

1.数字双胞胎

▲数字化双胞胎图解

数字化双胞胎是指基于现实世界,利用数字化技术营造的与现实世界(物理模型)对称的数字化镜像(虚拟模型),是建模仿真技术发展的现代化产物。

数字化双胞胎模型具有模块化、自治性和连接性的特点。利用数字化双胞胎模型,可以从测试、开发、工艺及运维等角度,打破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藩篱,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生产、管理、连接的高度数字化及模块化。

2.信息物理系统

▲信息物理系统的核心技术要素

信息物理系统(CPS )由NASA于1992年提出,正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体系。

CPS本质上是在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之间构建的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赋能体系。《中国制造 2025》中明确强调:“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CPS 已经成为支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业 、工业 4.0/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

3.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五大价值

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

边缘计算利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地带来完成运算,是在高带宽、时间敏感型、物联网集成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技术,是云计算在实际运用中的拓展。在工业领域,边缘计算应用场景包括能源分析、物流规划、工艺优化分析等。2016年11月30日,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成立

4.OT与IT网络的融合

▲OT系统与IT系统的区别图

OT即操作技术,是工厂内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专员为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支持,确保生产正常进行的专业技术,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控机床、远程终端单元、PLC编程、DCS组态等一系列软硬件。IT即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

过去,OT系统相互独立,形成信息孤岛。OT系统与IT系统融合,可以简化操作获得更大的生产率,提高安全性与预测性维护以避免危险的环境,减少所需人力成本,提高经营决策精度和速度,提高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但两者融合后带来的安全挑战不能忽视。

5.TSN设定工业优先权

▲TSN 应用图示

TSN(时标网状图/Gantt图)脱胎自AVB(以太网音视频桥接技术),目的是解决数据在以太网传输中的时序性、低延时和流量整形问题,其价值源自两个方面:简化收敛以及增加连接性。

TSN增加了各子任务之间的逻辑依赖关系,克服了甘特图的缺点,利用带时标的网状图表示各子任务的进度情况,以反映各子任务在进度上的依赖关系,成为工业控制网络面向千兆接口的解决方案。

6.5G与IPV6

▲5G技术的应用

▲IPv4与IPv6的头部数据包对比

5G(高速率、大容量和低时延的的第五代通信技术)与IPV6(即插即用、空间更大、传输更快、更安全的地址配置协议)为工业互联网提供网络层技术支撑。

7.工业标识解析技术

▲标识解析技术分类

标识解析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技术,其最初的应用主要是解决生产者对所生产产品的管理;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工业标识及标识解析技术实现“数据互通互联”和“互相操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雾计算

▲雾计算示意图(一种分布式计算)

2016年谷歌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从此云计算的发展进入了井喷时代。

随着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和传感设备等智能设备的不断创新和普及,移动数据呈现出疯狂式的增长。将数据传输至远程中心的云计算开始显露出传播时延、移动场景支持不足、无法满足地理位置分布相关的感知环境的实时要求、数据传输对网络带宽提出更高要求、安全性和隐私性等问题。

为此,雾计算的概念被提出。这是一种依托于现今无处不在的IoT应用产生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模型,提供计算、网络和存储设备,让基于云的服务可以离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更近,协助云计算解决部分其无法解决的数据计算需求,更具扩展性和可持续性。

9.测试床

▲测试床设备图

我国离散制造业正逐步从批量化生产阶段向个性化定制生产阶段转变。为此,一种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测试床即软件定义可重构智能制造验证示范平台被提出。

由此,生产制造系统能够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针对产品设计和订单的变化,自动调整加工、装配环节的任务、工艺流程、路径规划与控制参数以及生产系统的结构和控制程序,大幅缩短生产系统软硬件调整以及产品的交付周期,使其快速响应高度定制化产品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实现小批量甚至单件化定制产品的规模化、经济型生产。

10.无源光网络

▲PON 网络服务路径示意图

PON(无源光网络),是指ODN(光分配网)全部由光分路器等无源器件组成,不需租用机房和配备电源,是在所谓的“最后一公里”中缺少带宽时的解决方案。PON的突出优点是消除了户外的有源设备,所有的信号处理功能均在交换机和用户宅内设备完成。

国内主要参与者

本节涉及16家国内工业互联网主要参与者,对其业务进行简单介绍。

1.阿里云ET工业大脑

▲阿里云ET工业大脑架构图

2017 年 3 月 29 日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云正式发布ET工业大脑,希望通过数据、算法对传统的工业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

阿里云ET覆盖智能供应链、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营销四大环节,其工业大脑平台包含数据舱、应用舱和指挥舱3大模块,分别实现数据知识图谱的构建、业务智能算法平台的构建以及生产可视化平台的构建。据称,阿里云ET工业大脑已经参与新能源、化工、环保、汽车、轻工业、重工业等不同制造领域。

2.三一重工树根互联

▲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结构图

树根互联孵化于三一集团,工业基因深厚,推出中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根云),向全行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

据称,通过与腾讯云的云计算能力相结合,根云目前已经接入高价值设备超过30万台,接入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参与了农业机械、节能环保、特种车辆、保险、租赁、纺织缝纫、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多类行业,逐步形成工业物联网生态效应。

3.航天云网INDICS

▲航天云网 INDICS 平台组成

航天云网 INDICS 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是以工业大数据为驱动,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可以实现产品、机器、数据、人的全面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

航天云网逐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等为核心的20种业务和产品,目前平台用户已经达128万,基于平台发布金额接近3500亿元,整体成交额超过1400亿元,已经完成了在贵州、四川、浙江、江苏、广东等10个国内区域落地。

4.海尔COSMOPlat

▲海尔COSMOPlat平台打通7大业务环节

海尔COSMOPlat于2017年2月正式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是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COSMOPlat强调用户、企业、资源三位一体,以期打造开放共赢的有机全生态。

COSMOPlat平台能够帮助其他不同领域的企业用最短周期完成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可复制模板,其起草的大规模定制国际标准已被IEEE通过。目前,COSMOPlat 已成果复制到12个行业、11个区域和20个国家,服务全球3万多家企业。

5.东方国信Cloudiip

▲东方国信云计算平台

2017年,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双创”开发者大赛启动仪式上,东方国信正式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Cloudiip。目前,Cloudiip 已经服务全球 35 个国家近万家企业,覆盖行业年产值超万亿元,每年帮助企业创效上百亿元,减排千万吨级。

6.明匠智能

▲明匠智能解决方案

明匠智能工厂系统是工业4.0时代中国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平台由自主研发的 SCADA 数据采集板、工厂级 MES 系统以及智能手持终端三大模块构成,将设备端智能联网、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实时信息监控三位一体,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

7.红领模式与酷特智能

▲服装生产传统模式与酷特智能对比

山东红领集团是国内领先的定制服装公司。红领花费十多年的时间,以3000人工厂作为试验室,对传统服装制造业升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探索出了以3D打印模式产业链为代表的“互联网工业”的新模式,结合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与智能工厂实现产业链协同。

8.富士康BEACON

▲富士康 BEACON 平台架构图

2017年,富士康集团开发了 工业互联网平台BEACON,探索将数字技术与其 3C 设备、零件、通路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结合,向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公司转型。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结合感测技术及分析决策系统,已实现智能机器间及人机连接的互联互通。同时,依托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富士康,BEACON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并透过数据分析、预测演算法等,实现了系统维护优化、机器自主学习、智能决策等应用,可有效帮助工业部门降低成本、节省能源,最终提升生产率。

9.浪潮 M81

▲浪潮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架构

浪潮集团是以服务器、软件为核心产品的解决方案服务商,于2017年正式推出M81工业互联网平台,采用双模 IT 架构,以实现海量异构工业数据集成与数字化业务的融合创新。

目前,浪潮可向化工、钢结构、煤炭、机械加工、粮食仓储、医药等行业提供完整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已经成功进行煤炭、粮库等多项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业务智能创新系统的实践。

10.中控工业supOS

▲supOS 如何挖掘工业数据价值

2017年南京第二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中控工业发布了面向未来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

supOS集工业大数据全集成平台、工业智能 APP 组态开发平台、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工业人工智能引擎服务、工业智能 APPs 等五位一体的工业操作系统,可实现云(云互联网平台)、企(工厂互联网平台)、端(边缘计算节点)三层统一架构,可实现管控一体化交互。

11.紫光UNIPower

▲紫光 UNIPower 四大平台

2017年,紫光工业互联网平台UNIPower正式上线并提供服务,包括工业物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应用使能平台以及云基础服务四大平台。

UNIPower 基于自主开发,具备提供电子信息、注塑、钣金、纺织、钢铁、化工等9大行业端到端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深入工业生产现场,进行调研、咨询、设计、开发和集成交付等统一服务,以公有云服务、私有云服务和混合云方式交付。

12.徐工Xrea

▲徐工 Xrea 实现多行业赋能

Xrea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徐工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接应用、下接数据,支持多种协议和广泛的终端接入,同时通过 SDK\API 为开发者提供更加开放的开发环境,将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全过程连接一体。

目前Xrea累计接入设备数量超45万台,覆盖全球 20 多个国家,赋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军工、农牧业、风电、光缆、核心零部件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

13.宝信工业互联网平台

▲宝信工业互联网三级架构

宝信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将宝信公司数字技术与宝钢集团在冶金、石化、电力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结合,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和融合。

目前,宝钢集团已经基于宝信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现场设备数 据的采集和协议转换,实现了企业OT层与IT层的打通,使数据得以在整个制造系统和IT系统之间高效流通。

14.汉得 SRM 云平台

▲汉得 SRM 云平台特点

汉得 SRM 云平台聚焦工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SRM),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采购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服务,为核心企业提供从询报价管理到订单管理,从库存管理到账务管理,从供应商档案管理到供应商考评管理,形成物流、信息流、单证流、上流和资金流五流合一的全面解决方案,让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15.华为 OceanConnect IoT

▲华为 OceanConnect IoT 平台

OceanConnect 是华为公司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的开放生态环境,围绕着华为IoT联接管理平台提供了170多种开放 API 和系列化 Agent 帮助伙伴加速应用上线,简化终端接入,保障网络联接,实现与上下游伙伴产品的无缝联接,同时提供面向合作伙伴的一站式服务,包括各类技术支持、营销支持和商业合作。

16.中国移动 OneNET

▲南京1001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基于OneNET平台向“制造+ 服务”转型升级

OneNET 平台是由中国移动打造的 PaaS 物联网开放平台。平台能够帮助开发者轻松实现设备接入与设备连接,快速完成产品开发部署,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产品提供完善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总结

工业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向实体产业深度渗透的产物,其基础建设相对完善,关键技术路径清晰,利润空间庞大(根据阿里云的测算,中国制造业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每年可增加上万亿利润)。而2018年,作为工业化联网“323”计划的开局之年,预计将是政策红利频出,平台快速圈地,传统厂商依托自家核心业务加速转型的一年。

MFC行业报告 | 碳纤维市场 深度研究报告

网站编辑阅读(3676)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10篇文章!

文章来源<新材料在现>

前言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高性能纤维材料,碳纤维密度不到钢的1/4、强度是钢的5-7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体育休闲等领域。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约十年的产业化建设,我国建立起了自己的碳纤维技术体系和较完整的碳纤维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碳纤维研发与生产平台,逐步打破了日、美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局面。随着国内碳纤维应用领域的扩大,碳纤维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碳纤维产业日趋成熟。

一、碳纤维行业概述

1、碳纤维行业定义及分类

(1)行业定义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高性能纤维材料,含碳量90%以上,碳以外的主要元素是氮。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战略性新材料,碳纤维密度不到钢的1/4、强度是钢的5-7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体育休闲等领域。目前市场销售的90%以上的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制成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图表:碳纤维与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

材料 密度(g/cm3) 拉伸强度(MPa) 比强度 [MPa/(g/cm7)] 拉伸模量(GPa) 比模量[GPa/(g/cm7)]
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1.5 1548 1068 135 93
玻璃纤维/聚酯 2 1245 623 48.2 24
金属 结构钢 7.9 1197 152.6 206 26
铝合金 2.8 393 141.3 72 26
钛合金 4.5 712 157.5 116.7 25

资料来源:赛瑞研究

(2)行业分类

碳纤维可以按照原丝类型、制造方法、性能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按照原丝类型分类: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各向同性、中间相);粘胶基(纤维素基、人造丝基)。

图表:不同原丝碳纤维对比

按照制造条件和方法分类:碳纤维(800-1600℃);石墨纤维(2000-3000℃);活性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

按力学性能分类:高强型(GQ)、高强中模型(QZ)、高模型(GM)、高强高模型(QM)。碳纤维在应用时多是作为增强材料而利用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因此使用中更多的是按其力学性能分类。

按丝束大小分类:碳纤维可划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小丝束碳纤维初期以1K、3K、6K为主,逐渐发展为12K和24K,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以及体育休闲用品,如飞机、导弹、火箭、卫星和渔具、高尔夫球杆、网球拍等。

通常将48K以上碳纤维称为大丝束碳纤维,包括48K、60K、80K等,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包括:纺织、医药卫生、机电、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和能源等。

2、碳纤维行业产业链分析

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从一次能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制造过程。碳纤维产业链上游主要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主,通过原油炼制、裂解、氨氧化等工序获得丙烯腈;碳纤维企业通过对以丙烯腈为主的原材料进行聚合反应生成聚丙烯腈,再以其纺丝获得聚丙烯腈原丝,对原丝进行预氧化、碳化等工艺制得碳纤维。碳纤维经与树脂、陶瓷等材料结合,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后由各种成型工艺得到下游应用需要的最终产品。碳纤维下游应用领域广阔,需求持续增长,碳纤维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休闲、汽车、风电等领域,国内进口替代迫切。

图表:碳纤维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赛瑞研究整理

3、碳纤维行业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法规情况

碳纤维行业系化学纤维制造业,主管部门为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行业自律机构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主要负责产业及市场研究。

碳纤维作为一种战略性新材料,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重要材料,国家必须发展自有技术。自2000年至今,国家密集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均加大了支持力度。

图表:碳纤维行业重点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赛瑞研究整理

二、碳纤维行业市场发展概况

1、全球碳纤维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碳纤维制备技术发源于日本,经过漫长的技术改进和市场培育,日本、美国实现了对碳纤维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垄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波音公司对碳纤维的需求带动了日本东丽公司的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防发展对关键材料碳纤维国产化的要求推动了美国赫氏公司的大发展。日本东丽公司长期占据世界碳纤维行业的龙头地位。多年来,日本的东丽、东邦和三菱丽阳三家企业碳纤维产能最大,从标准模量、中模量到高模量,产品的力学性能品级齐全,品种规格丰富,产品设计紧紧围绕应用领域,成为引领世界碳纤维发展的“三驾马车”。目前全球碳纤维产量约70%产业被日本控制,市场被日本、美国和欧盟控制(80%左右)。

截至2016年底全球碳纤维总产能达14.2万吨,碳纤维产量达8.4万吨。

图表:全球碳纤维产业产能及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赛瑞研究

2、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长期以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碳纤维高端产品、技术装备等方面对我国进行封锁或限制性管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对碳纤维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进入21世纪,我国碳纤维行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建立了国产化主流技术,初步建立起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的行业格局。

近年来中国对碳纤维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碳纤维已被列为国家化纤行业重点扶持的新产品,成为国内新材料行业研发的热点。为全面掌握碳纤维核心技术,国内企业注重自主创新,某些关键设备的研发已取得突破性成果,而且原材料供应充足。我国碳纤维产业技术特点十分明显,技术多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大小碳纤维生产企业达40多家,2010至2016年期间,我国碳纤维产能从0.64万吨增至2.38万吨,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长率超过17.5%。2016年国内碳纤维产量达0.39万吨,由于目前中国碳纤维生产企业面临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局面,大多只能减产甚至停产,因而造成中国碳纤维实际产量大大低于设计产能。

图表:我国碳纤维产业产能及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赛瑞研究

三、碳纤维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目前,全球碳纤维市场被日本东丽、日本东邦、日本三菱丽阳及美国赫克塞尔等少数几个公司所垄断,日本东丽和美国赫克塞尔是全球经营最为成功的碳纤维生产企业。

我国碳纤维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碳纤维行业涉及精馏纯化、高分子合成、化纤纺制、高温处理、表面处理及界面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且精密制造的工艺门槛甚高,掌握高性能碳纤维研发核心技术并能够实现稳定、成本可控的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较少,绝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的规模化应用需求,主要围绕体育休闲等低端领域;在高性能碳纤维研发生产方面,国内部分碳纤维企业基本实现T700级、T800级碳纤维技术突破,但稳定性、产品离散度等指标与国外优势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四、碳纤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碳纤维研制和产业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约十年的产业化建设,我国建立起了自己的碳纤维技术体系和较完整的碳纤维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碳纤维研发与生产平台,建立了针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应用评价、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体系。国内碳纤维制造已开始逐步打破了日、美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局面。未来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及国内碳纤维规模化发展推动下,我国碳纤维的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进一步打破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

2、碳纤维产业将加速进口替代

总体来看,国内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体育休闲等领域部分替代进口。但是国内碳纤维行业对外依存度依然非常高,进口产品占整个市场销量的80%以上,高端产品市场甚至达到95%。国内政策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国家政策鼓励进口替代的意图非常明确,随着国内碳纤维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国内碳纤维必将加速进口替代进程。

3、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工业消费占比逐步上升

碳纤维除了用于航天航空和风电、汽车、体育用品及国防领域等主要领域外,在轨道交通、电力输送、海洋工程、建筑补强、石油开采、压力容器等领域的需求潜力同样可观。从全球碳纤维应用来看,工业领域的应用仍占主流,我国受限于产品技术水平难以满足规模生产高端碳纤维,体育休闲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目前国内体育休闲市场已经逐渐饱和,未来几年,随着碳纤维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工业应用领域的拓展,工业领域的占比将逐步扩大,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

4、低端产品竞争加剧,行业开始走向整合

国产碳纤维整体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品又都集中于低端产品,纤维应用技术服务能力差,产品市场接受程度不高。大多数碳纤维企业并没有完全掌握工艺技术和设备性能,造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且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初步统计的国内16家具备原丝和碳纤维产业链的企业中,有13家采用了DMSO纺丝工艺路线。所有的碳纤维企业都以生产高强型T300级和T700级以及高强中模型T800级碳纤维为主,产品又都集中在3K、6K、12K、24K,而24K以上的大丝束品种基本没有生产。

随着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渐形成,加上日本企业在低端产品市场对于价格的刻意打压,低端产品的利润空念将会被进一步压缩,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和技术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行业整合将加速到来。

MFC:杂志原创 | 汽车销量世界第三之争,印度是一匹黑马吗?

网站编辑阅读(3598)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09篇文章!

汽车销量世界第三之争,印度是一匹黑马吗?

中国在2017年销量突破2800万辆,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但是中国的汽车销量增长已经匮乏,下一个汽车投资热土是哪里呢?大家把目光纷纷投向印度?本文MFC阐述了印度市场的一些特点以及各大厂商在印度的动作。

印度目前是亚洲第3大经济体,居中国和日本之后,预估印度2040年可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印度的服务业、工业及农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GDP)59%、24%及17%。主要行业有金融、保险、房地产、建筑、重工业、零售批发业。

印度汽机车产业聚落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北印度德里周边以MarutiSusuki和Tata为主要汽机车厂,是最早发展区域,西印度孟买周边除印度本土Tata和Mahindra车厂外,早期外资车厂多集中在此。南方清奈地区则为印度新兴汽车聚落,有现代、日产、雷诺、福特、BMW等外资车厂。印度为世界最大牵引机生产国、第二大巴士与摩托车生产国、第5大重型卡车生产国、第6大汽车生产国及第8大商用车生产国。

MFC:杂志原创 | 汽车销量世界第三之争,印度是一匹黑马吗?

表1 2017年印度最畅销的汽车品牌

印度2016年新车销售约401万台,较2016年366万台同比增长9.53%;印度是世界汽车销售量排名第4的国家,足见印度汽车市场的庞大。

当地国内品牌以2017年论,仍以MarutiSuzuki市占最多,达38%;韩系品牌Hyuandai占13.6%居第2,其次是印度品牌Tata、Mahindra居3、4位。印度小型车种仍以MarutiSuzuki最多,大型货卡车则以Tata最受市场亲睐;但综合而言,印度国内市场仍以国产车系为主,进口车/豪华车仍需要长期的规划布局。

MFC:杂志原创 | 汽车销量世界第三之争,印度是一匹黑马吗?

表2 2017年最畅销的印度乘用车型

2017年,日本市场的销量超过500万辆,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分析师和制造商认为,印度想要赶超日本还是大有可能的,尤其日本市场还很有可能出现萧条。

起亚(Kia)公司在印度投资兴建新厂,因为公司认为印度将会在2020年成为乘用车销量第三名。UBS银行集团的分析机构预测,到2021年轻型车销量(包括厢式车)会突破500万辆;总部在英国的分析公司LMC Auto预测,到2024年这个数字会达到660万辆。

加上印度的出口地理位置极佳,成为汽车投资的热门地点。EY公司分析师在2017年印度就业市场调查中写道,“印度的中产阶级比例增加,城市化程度提高,而且印度市场的渗透率较低,因此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汽车市场之一。

”调查中提到,印度是全球汽车拥有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千人拥有18辆汽车,而中国是69辆,美国为786辆。

投资滚滚而来

正如上面所述,起亚开始在Andhra Pradesh省东南部建设工厂,定于2019年开始投产,年产量将达到30万辆。工厂占地213万平方米,包括一个冲压车间和喷漆车间,计划制造紧凑型轿车和SUV。

工厂总投资11亿美元,其中包括一个供应商园区。起亚的姊妹公司,现代汽车是印度第二大乘用车制造商。LMC称,在未来的四年里,公司计划投资7.8亿美元推车8款新车型。

市场领军铃木汽车(Suzuki)正在Gujarat省的Hansalpur建设第二家装配厂,年产量将达到25万辆。此外,公司还计划建设发动机厂和变速器厂,定于2019年开始投产。

而第三家工厂也在计划当中,该厂投资5.85亿美元,公司每年总产量将达到75万辆。据LMC计算,公司的总投资额也将达到20亿美元。铃木还将与东芝和电装公司合作投资1.79亿美元,建设电池组厂。铃木及其合作商马鲁帝在印度西北部Haryana省已经拥有两家装配厂了。

塔塔汽车在改善汽车业务状况的过程中,进行投资6.24亿美元——其中的3.9亿美元投资汽车业(不包括Jaguar Land Rover),2.34亿美元投资卡车。此外,菲亚特克莱斯勒投资2.34亿美元,在塔塔—菲亚特Ranjangoan工厂制造Jeep Compass汽车,从2017年开始向全球销售。LMC称,公司今年预计会推出一款新车

PSA将拿出1亿美元(初期投资),与CK Birla Group建立合资公司,后者是Hindustan Motors的母公司。Hindustan Motors金奈工厂预计从2020-2021年开始投产。

PSA已经从Hindustan手中购买了Ambassador汽车名称。马恒达&马恒达公司计划向Pune汽车制造商和Igatpuri发动机厂投资2,400万美元,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U321 MPV项目。

中国巨头上汽公司已经证实,将会收购通用汽车旗下Halol装配厂,并在未来五年里投资3.11亿美元,制造MG系列汽车。据LMC称,这会招来相应的中国汽车供应商——沿锋汽车, 汇众, 五菱, 凌云,投资额将达到1.55亿美元。

印度市场的挑战

印度乘用车市场对成熟制造商来说游刃有余,但是对新进制造商来说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2017年,马鲁帝—铃木对市场加大力度,销量增长了15%,市场份额也达到50%,总销量达到160万辆。

位居第二的是现代汽车,据销售整合网站Bestsellingcarsblog.comt透露,公司销量增长近五十万辆。塔塔乘用车销量也增长,接近17万辆,位居第五,仅次于马恒达和本田。但是雷诺的光景却不佳,销量比前一年下降了15%。

雷诺成为印度成功的典范,2015年在推出Kwid微型SUV之后,尽管成果不显著,但一直坚持不懈。雷诺公司称,公司成功的秘诀在于低成本和高本地化率,但是2017款Kwid销量下降了13%,从前十名中淘汰出来。印度消费者可能更加青睐低廉价汽车,但是又喜欢新东西。

LMC Automotive高级经理Ammar Master说,“印度汽车制造商要不断更新产品才能维持竞争力。”雷诺最近刚刚推出Captur SUV,这是在低成本B0平台上制造的汽车,没有采用精密的欧洲版本,而且计划2019年在Kwid基础上推出新款SUV。据LMC预测,这款汽车会再次推动销量。Master预测称,此举或让雷诺获得两位数增长率。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却逆向而行。公司2017年宣布,2018年会从印度汽车市场全部撤出,只留下Talegaon工厂作为地区出口基地,比如向拉美地区出口。通用汽车因为Chevrolet在印度的惨谈经营,最终决定退出。

美国对手公司福特汽车(Ford)尽管错失市场增长潮流,但是仍然决定留守阵地,2017年交付率仅增长1%,共销售8.7万辆汽车,位列第八。Master说,“像福特这样的公司已经在印度几十年了,但是市场占有率仍然微不足道。过去外国制造商认为,全球成功战略可以在印度复制,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外国制造商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当地情况,很多公司已经采取措施。”

合作关系

福特公司已经与马恒达集团建立合作关系,2017年宣布要一同合作进行电气化、产品开发、移动项目和联网汽车项目。福特公司还说,他们将一同完成“采购并提高商业效率”。3年之后,双方公司将决定是否要继续合约。

马恒达公司(是韩国双龙母公司)在印度以SUV车著称,但是唯一生产电动车的制造商。政府机构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Transforming India2017年预测,到2030年印度将有44%的汽车实现电气化(纯电动或混合电动车)。福特的举动也算精明。

但是目前,福特将印度作为出口基地也算顺风顺水:2017年,公司的两家装配厂制造了26.2万辆汽车,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用于出口,包括向欧洲出口Ka+汽车,向美国出口EcoSport汽车。

大众公司在与铃木联手失败之后,还在试图在印度寻找合作伙伴,但是公司的这个目标始终无法实现。2017年,公司宣称与塔塔汽车达成协议,开发低成本汽车,而大众的Skoda品牌似乎要被拆装了。有消息来源向路透社透露,其中的主要问题是调节塔塔AMP平台的成本。2017年,公司Pune工厂创造单年产量最高纪录,15万辆,但仍然算不上多。

大众的时代还没到来,因为公司还在印度制造造价高昂的平台;或许有一天会成为少数几家能从即将重创汽车业的严厉立法制度中存活的公司之一。LMC公司的Master说,“行业目前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严厉的规定”,其中包括2019年开始强制实行气囊及座椅提醒系统,现有车型从2019年开始强制进行前端和侧边碰撞试验。

还有一个重大考验就是从2020年开始实行Bharat第六阶段排放规定(相当于Euro 6)。Master强调,这些会大幅提高汽车成本,预计最小型汽油机车成本会提高6%,而最小型柴油机车成本会提高两位数。

MFC:杂志原创 | 汽车销量世界第三之争,印度是一匹黑马吗?

位于印度普纳的梅赛德斯–奔驰工厂生产紧凑型汽车

梅赛德斯已经提前两年就在S级豪华轿车中退出Bharat IV版本,清洁度要高出当地汽车好几个档次。梅赛德斯—奔驰印度公司首席执行官Roland Folger在2017年启动仪式上说,“我们坚信,我们为给其他制造商引进BS VI汽车扫平了道路。”

Premium销售业绩

Premium公司在印度装配进口装备,2017年一切顺利。沃尔沃成为最后晋级高档的汽车公司,在印度建厂之后,从2017年开始在Bangalore工厂装配XC90大型SUV。公司还在计划其他车型,因为据公司预测,印度的高端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局面。

Premium最畅销的梅赛德斯创造新纪录,共售出1.5万辆,增幅达16%。普纳工厂建于2009年,制造E级轿车和各种SUV汽车。位列第二的宝马汽车也迎来销量0.9万辆的光景,增幅25%。X1和X5款SUV的市场需求非常大,这些车是在金奈工厂装配的。

当地装配的Audi汽车来自斯柯达Aurangabad工厂,2016年惨淡收场,2017年也是表现平平。高端车增长最快的当属Jaguar Land Rover,涨幅达到49%,共售出0.3万辆汽车。公司(母公司是当地汽车巨头塔塔汽车)从2011年开始在普纳工厂装配汽车。

高端车和主流汽车制造商都从SUV销量增长中获利,这是印度及其他地区的共同趋势。AID数据显示,2017年SUV汽车和越野车销量增长了20%,市场占有率为29%。这让塔塔等制造商收益,塔塔紧凑型SUV使公司的汽车业增长了19%。

而旗下微型车Nano却完全相反,共出售0.2万辆,降幅达到75%。这款自称全球最便宜的汽车没能在“低价车”风行的印度大卖,足以让印度的汽车制造商困惑。

印度汽车制造商的自动化

据咨询公司EY一位分析员2017年发表的调查报告,印度一年的汽车产量大约2400万辆,包括摩托车产量,直接间接员工数量达到1000~1300万人。尽管行业投资不断增加,但是自动化的发展会降低就业率,并明显改变劳动力的作用。

在汽车业内,自动化已经变得举足轻重。EY公司预测,年度的汽车车体修理厂和喷漆厂已经实现自动化95%,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00%。EY在The Future of Jobs in Inida里面称,到2022年,制造商与供应商公司里15%~20%的岗位都将面临取消威胁。而装配厂只有20%的自动化,但EY预测称,机器人在装配物流中的使用率会提高,节约成本10%~20%,库存率降低30%~50%。

机器人的脚步已经无法停止。接受EY调查的汽车公司高管中,有一半的人认为安装机器人的主要障碍是投资回报率,这在冲上低价的印度市场里是一个难点。EY报告总结称:“至少在未来的几年里,印度的低成本劳动仍然是印度制造竞争力的主要支撑。”

MFC:杂志原创 | 制造业人才危机? 日本怎么做?

网站编辑阅读(3468)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08篇文章!

制造业人才危机,日本怎么做?

文|刘明星

2018年春节前,领英上收到一条消息,原来是一个日本朋友看到我的工作状态变更,正好出差来北京,于是约着在望京见了一面,聊了一下午。

他英语很好,2009年和我因为业务认识,当时,他已经在一家著名的日本工业媒体工作了快十年,业务涵盖冲压钣金和锻造行业。他参与了创办MF-TOKYO冲压钣金展,第一届展会结束后,就去了一家制造业的著名智库从事行业研究,经常来中国出差,中国的企业跑了上百家,对中日的制造企业都很熟悉。三年前,他又跳槽到一个专注改善工厂工作环境和员工健康的企业做高管。

我意识到这是难得的一个采访机会,从他最新工作的角度了解两国的情况,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他很高兴地接受这个建议,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不方便以真实身份在媒体曝光,姑且以A先生代替吧。

QA&

MFC:你怎么会想到从智库转行到劳保行业的?

A先生:从事咨询研究工作工作压力太大,我已经40多岁,身体不能承受长期出差和加班的工作强度,感觉工作环境和职业健康这块的市场潜力很大,做了一年多准备,就转行了。

日本制造业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多是在日本经济发展黄金年代建造,距今大约20~40年的时间,目前这些设施已经老化严重,陆续进入改造翻新期,不仅仅是硬件需要更新换代,管理软件也要随之升级,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最近五六年,安倍的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的促进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日本本土的投资持续在增长,对于我目前的业务而言,有很多商机。

中国制造业比日本晚了差不多三十年,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规模,在本世纪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你们很多冲压钣金企业是全新宽敞的厂房,全新的最先进的进口机器,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物流也设计合理,硬件比我们好很多,一直让我们还有自信心的是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富有经验和敬业心的日本匠人。

但是,这种情况在改变,1950年后出生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陆续开始退休,他们精通设备的保养、维护和使用,用老机器也能做出不亚于最新设备的精度的零件,对安全管理也经验丰富。但是随着他们的退休,很多安全隐患就会暴露出来。

MFC:我听说你们日本普遍是终身雇佣制,这些人退休,难道没有后面的人补上来吗?

A先生:终身制是战后制造业发达的时候的事情,最近二十年,这种制度一直在崩溃中,越来越多的临时工存在于各个公司,尤其在次贷危机严重的那几年,国内外经济都不景气,利润下滑严重,很多资历浅和低技能的人失去了固定的职位。很多企业一旦习惯用外派的临时工,就会把这部分成本预期降低,不愿意重新背上使之成为正式员工的包袱。

随着中国的成本的上升,日本的制造业一部分转移到东盟和美国,一部分回流到日本本土,2016年从中国转移回日本的业务首次超过从日本转移到中国的业务。

你们中国最近几年开始说人口红利消失,我们的日本普遍劳动力不足,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人匮乏,是20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很多企业2018年的产能不及十年前,现在日本即使失业率很低,但是劳动力依然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服务业的就业机会远超制造业,后者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很有挑战的事情。

制造业的人员年纪普遍高于服务业,很多企业应对的方法是延缓有经验的员工的退休年龄,改善工作环境,把一些体力劳动通过智能化技术变成脑力劳动,提供保育服务,允许弹性工作制,允许兼职和远程工作,吸引更多的妇女和年轻人进入制造业。更积极和有实力的企业倾向于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减少对人力的需求。

日本劳动力不足,只能海外引入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短期劳动力补充到劳动力市场,这些外籍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定级、安全培训和福利保障都是我们服务的范围。

MFC:我去年带团去日本考察一家钣金企业,20多名电焊工,其中有一半来自中国,社长特别提到这点,并鞠躬感谢。

A先生:焊接和折弯都是技术含量高、但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种,不受本土年轻人青睐。现在的日本年轻工人也敬业,生产效率仍然居于全球前列,但整体并不像战后那批工人那样充满干劲和对工作本身的敬畏,就出现了把这样所谓又脏又累的活甩给外国劳工或者全部用机器人的情况。

越来越多企业更相信用详尽的操作手册、数据库和各种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把老员工高超的技能和各种故障处理经验都电子化,来淡化对人员的经验的依赖。各种高级大数据测量和感应技术应用到工厂中,随时监控各种意外情况,甚至能提前预判各种危险,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

MFC:过去的一年,日本制造传出质量造假丑闻和这个有关吗?

A先生:日本造假丑闻对日本的国家品牌都是严重打击,虽然只是极少的企业在这么做,但是这种苗头很让人警惕!

目前从日本各个中央的省到企业都在检讨,原因总结出很多。从工人变化的角度讲,这种情况出现迟早会出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员工退休之后,新生代的员工来不及得到前辈的足够长时间的培养。

1980年代之后的很多员工,包括外来劳工,并没有固定的长期合同,这部分人在有些小微企业占到3~4成以上,他们的薪资低于平均水平,升迁和锻炼会少,以不出错,而不是把事情做好的心态做出的产品必然是不一样。一个工业制成品需要成百上千的零部件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小环节出了,都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现在在日本有些工厂的休息区必须开设Wifi,让年轻的员工及时追踪最新的棒球、足球和篮球赛事,休息时,一堆人刷手机,而不是围着师傅讨教,这在我二十年前参加工作时是不可想象的,工作时间,私人电话都不让用的。

很多人以为日本男人每天晚上必然要参加各种应酬,在90后新生代员工里已经大不一样,他们更乐意回家打游戏、看动漫,沉溺在虚拟世界里。

MFC:我觉得中国的制造业遇到类似的情况,虽然劳动力并不像你们那么紧缺,但是在激发工人和技术人员积极性方向也遇到类似的问题。

A先生:是的,你们的问题和我们不一样。日本在上个世纪末就基本完成了各个行业的格局,前几名是谁,各家在细分领域各具优势,基本没有黑马出来搅局,一来是行业没有这么机会,二来日本并没有中国和美国这样便利的融资环境。

我看到一个数字,2014年,日本企业总是382万家,其中99.7%是中小企业(制造业的定义是资本金在3亿日元人民币约18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且常雇人员在300人以下),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是3361万,占日本就业总数的70%。

其中,日本本土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57万多家,减少到2014年的48万多家,十年减少了16%,经营环境并不乐观。

我接触中国企业的这十几年里,每年都冒出很多新的企业,原来的很多企业也越做越大。我在2013年左右帮助一家汽车零部件厂考察江苏的几家模具企业,在其中一家接待我的是一个很上进的模具设计师,英语说得很好。过了没多久,我去另外另一家考察,居然还是他接待,原来他刚被这家高薪挖过来了。2015年的时候,我听说他融资自己出来创业了,已经给一些日资企业做配套,听说做得还不错。

在日本,同业之间跳槽,受到行业协会和竞业协议的各种限制,保护了知识产权,但是也降低了行业的活力。

从这件小事也能看出一些问题,那就是你们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就像我们的父辈那代日本人一样,充满了赚钱的欲望,要开好车,要住大房子,满世界去找机会,一旦发现,先不管合法不合法,先拷贝出来,然后慢慢吸收消化,很多企业就这样做起来了。我过一段时间就要去深圳、北京这些地方,感受这里的快节奏,防止自己懈怠。

我们相同的问题也是如何激发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不同的是,你们的年轻人要消除一夜暴富的幻想,成为成为孙正义和马云的毕竟是少数,基础工作的精益求精需要静下来心来琢磨。我考察企业的时候,特别注重一个指标,那就是员工流失率,一些企业一线工人流失严重,工人开着一流的机床,却做出精度很差的零部件,却丝毫没有愧疚感。这样的企业的良品率是让人担忧的。

MFC:你们有哪些举措来激发年轻一代员工的积极性呢?

A先生:在政府层面,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推出了很多大奖,并配套资金支持,比如:“青年制造业竞技大赛”、“当代名匠”、“机器人大赛”、 “日本制造业大赛”、 “日本风险大奖赛”、 “日本标准化项目表彰”、“技能大金奖”、“国际技术奥林匹克”、“日本全国技能五环大赛”等全国性的赛事,尊重技能,鼓励年轻人传承匠人精神。

初赛由各个县和道、各个大学和职业学校推出当地优胜者,参加全国的竞赛,在电视网络上传播,在社会也形成尊重有一技之长的人的风气,大家崇拜这些名匠就像崇拜影视和体育明星一样。各个行业协会也有自己的大奖赛,每年颁发若干大赏,让这种文化覆盖各行各业。

日本还将工艺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加以保护,掌握特定高超技艺的个人和组织被评为“技艺保护人”和“技艺保护班子”,登记造册,鼓励他们到职业学校和企业举办研修会和讲习会培养和传播这些技能。

同时,日本也非常注重员工各种技能证书的获取,证书分成若干等级,企业内部也有内部的技能等级考核机制,把不同等级的员工的名字和照片贴在工厂的入口墙上,像军衔一样,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地位和待遇,这样即使是最基层的操作工人也有明确的奋斗方向,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很多企业,指定50~65之间的老员工集中辅导年轻员工,当后者遇到困惑的时候,可随时找到不同领域的专家现场指导,直到熟练掌握,这对老员工也是激励和促进。

比这个更快的培养员工的方式是把名匠的技能标准化和数字化,用虚拟加上传感、标签和数据实时传输等技术引导不熟练工按照可视化流程工作,做出不亚于大师名匠的产品。

除了我们引以为豪的技能,第四次工业革命里,IT人才是最为核心的,这个培养也有类似技能传承的培养体系。

MFC:我在日本的展览会上,看到劳动保护类的展品占到了很大比例,比如消除噪声,通风吸尘、安全光幕、各种劳保目镜、防护服之类的产品特别多,国内的冲压钣金展还比较少。

A先生:是的,你的观察很仔细,日本的劳动保护做得非常到位,之前很多本土企业抱怨没法和中国竞争的几大理由是,中国同行的环保成本几乎没有,对工人的劳动保护,工资又便宜。

现在这些中国所谓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我从报纸看到中国环保执行得非常严,这次来的时候天天都没雾霾。

你们工资增长很快,和东盟比没有任何优势,唯一做得不够的是劳动保护,不过相信很快就会起来。我以前替客户考察企业的时候,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也是合作的硬性条件。我四五年前去过一些浙江和江苏的制造厂,空气都是有颜色的,比如铸造和锻造车间是棕色的,机加工车间是蓝色的,工人不戴口罩,每天都在吸收这些粉尘。

激光和等离子切割作业中,熔化的金属粉末,并没有配备除尘系统,直接被高压喷嘴排放到空气中,不光是工人,管理层似乎也没有意识到矽肺的潜在危险,陪着我在车间里走来走去。

光纤激光设备在中国应用比例大概是全世界最高的了,大约四年前,我陪日本机床协会的一位专务来中国看展览会的时候,发现有些厂家,居然开着防护玻璃,或者根本就是没有防护罩,在现场切割的工人也没有带护目镜,展览会那么多人直接观看切割,这简直是犯罪!

要知道光纤激光的波长比二氧化碳激光的短,对人眼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很多操作习惯二氧化碳激光切割机的工人没有意识这点。那次回去之后,那位专务专门给中国相关协会写信反映这个问题,每次碰到他们也反复强调,希望引起中国激光制造商的重视。现在情况怎么样

MFC:现在大部分主流的光纤激光切割机都是加防护罩,有些超级便宜的品牌是没有防护罩的。不过在工厂里确实还要规范对操作工人眼睛的保护。多谢您的分享,关于这点,我一定写到文章里去。还有什么要分享的?

A先生:在劳动保护方面,我们有很多产品、技术和经验,我以后可以分享给你。类似冲压机、折弯机上的安全光栅,你们基本配备了,但是很多老的生产线,并没有真正用起来。

我们各种监控设备和软件、超高精度的除尘设备、缓解工人疲劳的辅助装置、高速质检设备、各种眼睛、呼吸和皮肤的劳保产品,以及处理噪声、废水、废气的技术,都会在中国逐渐被接受。

这些对老板并不创造价值,对员工的健康却至关重要,不这么做,就难吸引年轻人加入到行业里来,日本也走过类似的发展曲线。所以这也是我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

MFC:谢谢你的精彩回答,让我受到很多启发,我们MFC除了介绍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技术和产品,确实要更多关注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员的健康和福利,这是关系行业人才的长治久安的大计。

MFC:行业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网站编辑阅读(3674)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07篇文章!

本文转载自<联盟秘书处>

导读

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单一技术与装备的突破应用,还需要系统化的集成创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是推广普及智能制造的关键手段,是促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的核心。为了摸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展现状、国内外企业竞争形势,分析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梳理制约发展的问题,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专业参考,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组织开展《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现报告全文发布。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MFC:行业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MFC:行业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MFC:行业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MFC:行业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MFC:行业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MFC:行业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MFC:干货分享 | 中国ERP发展史

网站编辑阅读(3717)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06篇文章!

本文转载自<人称T客>

提起中国ERP,我们更多的会想到用友、金蝶,但是在中国ERP的发展史上,金蝶和用友并不是中国ERP的鼻祖,虽然有些厂商的名字已经被人遗忘,但是正因为有他们才有了中国ERP的今天。

 

利玛、启明、开思能够熟悉他们名字的,绝对是这个行业的前辈,但是他们也从中国ERP的先驱变了先烈,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用友、金蝶则是从财务软件转到ERP的本土厂商,后来国外巨头将这开始深耕中国这块市场,这就是中国ERP市场的一个大概脉络。

前世:知识成为一股力量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回归到经济建设上来,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关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讨论开始在相关的政府官员以及一些企业人士中小范围的进行。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中国第一套企业应用的MRPII软件,而其时,MRP及MRPII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已广泛应用多年。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越来越多外资背景的企业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衍生出众多专事加工制造的中小企业。当成为国际供应链上的一员时,在管理上已经要求这些加工制造企业寻找跟国际接轨的管理工具与方法来做支撑。同时,国内一群有国际眼光的MRP先行接触者与国外相关厂商合作,开始对中国市场进行MRP启蒙。

从开始的“北利玛,南启明”,到后来的“两大三小”(两大为开思、利玛,三小为金航联、经纬、并捷),中国本土MRP的先行者多选择了凭借知识自主创业的道路。尽管启明已经消融到现在的汉得,“三小”一直做不大,利玛、开思也已衰败,但本土ERP史上半出戏确实由它们完整演绎。

北利玛、南启明

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即是利玛前身。1965年,从昆明工业学院毕业的蒋明炜被分配到北京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1978年,转到了研究所的管理系统研究室,时值机械工业部下属单位沈阳鼓风机厂引进意大利的压缩机。

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决定引进IBM的管理作辅助,提高沈阳鼓风机厂的管理水平。为此,时任机械部部长组织了一批人去国外考察,回来的时候带回了8本《COPICS》,也是国内MRPⅡ最早的启蒙书籍。这8本书到了管理系统研究室的手上,直接影响了蒋明炜决心改行致力于MRPⅡ的研发。

不久,管理系统研究室接下了四川宁江机床厂自动化管理这一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蒋明炜有机会参照国外MRPⅡ的思想、原理、方法来进行构造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践,并在期间推出了管理系统研究室开发的第一套管理软件。

1994年初,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与美国控制数据(中国)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玛公司的管理层及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均从自动化所抽调,蒋明炜在其中主持具体工作,而且一开始就是从MRPII做起。

机械工业部的背景,加上国内第一批拥有多年经验的实施人员,以及一开始即采取几乎地毯式的宣传,利玛早期在市场上的成功有点理所当然的味道。

而远在上海的启明则远没有利玛这样多的先天优势。当时中国软件这一块还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白手起家的启明缺乏背靠资源,生存的压力迫使它不停地需要新客户与现金流,从而不得不频繁承诺客户的各种功能要求,反复在许多客户上投入大量开发,所以最后启明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产品。不过这样也让启明获取了一批又一批的客户,成为与利玛齐名的南方巨头。但其直接后果就是因为陷入永无休止的二次开发而拖住了启明前进的后腿。

随着ERP部门的分裂,加上人员的严重流失,南方的启明先于利玛衰落,最后被汉得接手。

开思狂奔

与蒋明炜是从国外带回的《COPICS》书上开始接触MRPⅡ不同,陈佳在美国念管理学硕士的时候可以跟MRPⅡ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包括感受西方企业的MRPⅡ热潮。

1990年的这一天,在美国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后的陈佳坐在回国的飞机上,心情急切而激动。已是数学和管理学双硕士的陈佳,心里正盘算着如何将这两个专业结合起来——做MRPⅡ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年10月,陈佳与后来被称为“开思三剑客”的其他两人吴强、程刚接受新加坡一家公司的投资,在中关村创立开思软件公司,并开始开发基于AS/400平台的MRPII系统。

MRPⅡ很快让陈佳找到专业恰当发挥的快感,市场的萌动也让开思上下激情饱满。陈佳甚至兴奋地为刚出生的女儿取名陈开思,将自己结婚纪念也搬到了公司成立三周年庆典上。

1994年,陈佳正式将MRPⅡ升级为ERP,宣布开思要专做ERP。不久,即推出基于IBM小型机AS/400上开发的“开思ERP”和“开思OA”,并一炮打响。

此后,开思抢下首钢总公司、石化总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中共吉林省委、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日本Omron公司等项目的单子,开思强大的市场能力开始彰显,“三剑客”的合作也进行得亲密无间。

在1996年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的竞标中,开思打败曾经扬言要“封杀”开思的SSA之后,开思ERP产品一路走高,公司利润也节节攀升。冲出“封杀”的开思开始一路狂奔,并结束了叫了几年的本土ERP“北利玛,南启明”时代,直至冲到本土ERP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同年,陈佳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及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

在本土ERP史上,陈佳与蒋明炜等人成为早期在我国ERP产业较为成功的创业者代表。

利玛启明沦落成就用友金蝶

1989年前后,美国软件供应商SSA公司登陆中国,作为国外系统集成厂商打开中国大门的标志。随后,包括已在中国精心耕耘一段时间在内的Oracle、四班以及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SAP等纷纷进驻中国,将中国的MRPⅡ市场以及随后在这基础上形成的ERP市场迅速做大。

跨国公司带来的全球化浪潮,与之相随的是跨国公司的不断本土化。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本土ERP阵营迅速分化,早期的本土公司诸如利玛、启明开始衰落,而有资本支持的公司诸如用友、金蝶利用ERP概念,通过并购先行者等方式进入ERP圈子。

跨国公司本土化

上世纪80年代末的几年,在天津街头,有不少人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到处逛的美国中年男子。这个美国人叫John Carlson,他在天津街头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路况,除了对中国的好奇,更重要是想看看一个叫ERP的东西能不能在中国做起来。

1988年初,时任四班产品研发副总裁的JohnCarlson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即刻敏锐的感觉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回到美国,他成功说服总部老板,把一个开发项目挪到中国天津中北公司做。并为这家规模相对较小的MRP公司叫起了个非常本地化的名字:四班(Forthshift)。

不久,他变卖美国家产,携妻带子来到中国,决心将四班在中国做起来。那时候的中国,ERP市场还是一片空白,John Carlson首先面临的是要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于是,关于ERP的各种培训在John Carlson和四班组织下风风火火开展起来。

1988年9月,吴培伦(后来任四班公司亚洲区副总经理,主要负责海外产品的开发)与John Carlson开始建立联系,当时John Carlson正在中国为四班寻找合作伙伴,而吴培伦通过在BIS两年的学习后也希望将所学的知识派上用场,加之两个人在性格上有着非常相似的东西,在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显得非常的默契和投机。于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中北与四班建立了合作,也就是四班亚洲的雏形。1989年4月,吴培伦写下了四班软件在中国的第一行代码。

一时间,四班公司声名鹊起。其后3年来,四班亚洲公司的业务以每年300%的速度迅猛增长。亚洲用户已有300多家,中国大陆的用户已有近200家。据估计,四班亚洲公司在中国大陆MRPⅡ软件场上所占的份额已达60%~70%。

四班在中国的成功开始让还未进入中国的其他国际巨头心里痒痒。1994年,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SAP公司在北京正式设立代表处。1995年,SAP中国分公司即正式成立。

在开始的几年,SAP在中国不计成本地投入,目的再单纯不过,及早实现产品的本土化。这与后来出任SAP中国区总裁的德国人西曼不无关系。西曼对中国的了解除了他一口流利的汉语外,还有对中国文化的特有把握,并体现在他处理各种关系上。

在做联想、海尔的单子的时候,西曼深知这两家客户的成功对中国本土其他企业有着强大示范作用,对SAP在中国的本土化也有着重要意义。在选择咨询伙伴时,SAP并没有寻找国际五大,而是找到了本土的汉普咨询公司。

寻找忠实的中国本土合作伙伴为SAP在中国的后期成功奠定了基础,包括后来的高维信诚、汉得等专做SAP实施、咨询的公司为SAP系列管理软件在中国的迅速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SAP能在日后略胜先行进入中国的ORACLE一筹的关键所在。

在跨国公司的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ERP概念在中国也开始迅速传播。本土的各种软件厂商纷纷转战ERP,而几个先行者却开始败落。

两个开思

作为最早一批海龟派,自主创业的陈佳带着开思从1990年一路跑到1997年。这几年,该进来的国外ERP厂商都差不多进入了中国,ERP概念也开始流行起来。

1997年,开思取消了产品研发部门。原因就是当时的开思在ERP领域挣到了钱,而且日子过的还不错。这样的理由让局外人觉得不能理解。

开思ERP带来的利润之丰厚是公司没有预料到的,陈佳认为现有的盈利已经能够让公司过得很好。公司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把盘子做大,在ERP领域里挣更多的钱。于是取消产品研发部门,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是服务、工程实施和后期维护。

研发的停滞,所带来的危机一直被开思ERP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的“盛事”所掩盖。

1997年末,TCL并购开思。这时候的TCL正处于大规模扩张时期,并购开思主要是出于尝试如何进入IT领域的考虑。这一初衷已决定了开思在TCL那里只算是一块试验田,陈佳利用TCL做大开思的愿望变得遥遥无期,冲突不可避免。

在跟TCL进行周旋的过程中,当初与陈佳一起被称为“开思三剑客”的吴强和程刚倒向资方,陈佳的不安心使TCL作出了调离陈佳的决定。

1998年1月13日,陈佳带走一批人离开开思,随后创办和佳。但当初吴强和程刚被没有再跟随陈佳,这也是被陈佳后来广为公布的“背叛事件”,这也是开思的第一次裂变。

陈佳出局后的开思此后开始人心惶惶,与TCL的强烈冲突使开思与TCL都想甩掉对方。

在与长天集团的秘密整合失败后,2001年4月,开思管理层找到金蝶,但金蝶只想把开思整合入金蝶,并只保留保留高端产品和开发人员。双方谈崩。

后来,金蝶避开开思直接找TCL。金蝶出资1350万元人民币,从TCL手中购得开思90%股权。

由于股东和管理层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开思管理层拒绝承认TCL与金蝶的签约。随后,开思继任总经理程刚,依靠同行伊科,拉了一拨人在美国注册了一个新开思公司,并于2002年初在国内建立了新开思国际投资公司。“开思三剑客”有两个先后离开。

剩下的吴强升任金蝶副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而原开思产品主设计师石宏峰继续留任开思做副总。至此,“三剑客”各奔东西,开思也分裂成新老两个开思。

两个利玛

与开思不同,利玛从一开始就一直带有学院派的风格;也与陈佳的商人性格不同,蒋明炜更像一个学者。但他们相同的结局都是被资本做出局。这在中国知识产业界是一种常态,当驾驭不了资本的时候,创始人的下台就是一种必然。

早期的利玛更多靠的是蒋明炜和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名气做起来的,但利玛缺钱却一直是不争的事实,这体现在利玛一直没有脱离ORACLE的关系,缺钱又打不到单子的时候就亮出ORACLE代理商身份,做ORACLE软件的实施。

要做大,利玛的现有资金远远不够,两大股东——自动化研究所与美国控制数据(中国)公司都没有过大增资的意向。在这之后,利玛先后找到了用友、香港赛博韦尔、金蝶,但要么是当时的利玛董事长秦德昌和核心人物蒋明炜不愿放弃控制权,不甘心被用友、金蝶吞并;要么是没找对对象,与预期相差太远。

最后,蒋明炜等人找到了利玛的老客户光明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老股东以原利玛公司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来入资,光明投资3000万,占利玛公司51%的股份,并许诺只派一个财务人员来。

但做家具出身的光明不可能就这样轻易的做甩手掌柜。从2000年7月到2002年4月一年半的时间里,蒋明炜等人与光明就不断发生摩擦。

先是光明承诺的资金迟迟没有到账,之后又发生光明抽调利玛资金的事情。直接的导火线是蒋明炜与资方代表张爱清在权力上纠扯不清的矛盾。

在没签约之前蒋明炜是总经理,到了正式运作前开董事会时,对外蒋明炜是总经理,对内总经理则是光明派来的张爱清,在光明的文件上写着“蒋明炜是执行总经理”。2001年9月,原利玛的董事长更换成光明的人。由于光明控股因此在董事会里占多数名额,可以行使表决权。因此当时,整个公司的财务、行政、人事、董事长、总经理都更换了。

蒋明炜后来声称光明完全背叛了初始的承诺。张爱清对研发的不重视,开除蒋明炜招聘的研发人员造成了两个人的直接冲突。而同时作为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的秦德昌在此时做得更多的是为自己退休做准备的事情,其中包括清还利玛欠自动化研究所好几百万的事情。

光明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对2001年3月,秦德昌、蒋明炜、乔运华等四人在华北大酒店的秘密会议颇为指责。

也是在这个“秘密会议”上,四人最终做出集体出走利玛的决定。这之后一年多,双方一直处于日益升级的对抗中。

2002年4月,蒋明炜带着60多位技术骨干从利玛信息公司集体辞职,拉着原班人马在利玛信息后面的一栋楼里又成立了北京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利玛信息进行中的许多项目中断,其中包括有名的哈药ERP项目实施失败。随后,原利玛也就是利玛信息技术公司起诉新利玛,双方旋即陷入官司战中。

此后,不管是利玛信息还是利玛技术,再也没有做起来,沦落成本土ERP的二流厂商。

后来者居上

2003年4月,已回到重庆金算盘的田荣举曾经作为用友U8的技术核心人物,在用友推出第一套管理软件UFERP的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1999年初被金蝶挖过去,也是为了完成金蝶“跨越ERP天堑”的任务。

1998年,当时国内的财务软件两大头用友、金蝶都启动了上市计划。也在这个时候,用友、金蝶等觊觎综合管理软件领域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苦于陷身财务软件多年,用友、金蝶急于寻找机会能翻身转到ERP上面,以期借用ERP概念顺利上市。

1998年下半年,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国内的财务软件厂商开始狂炒ERP概念,希望能从形式上转到管理软件厂商的层面。用友与金蝶这两个在财务软件市场已成为生死对头的厂商都先后宣布自己向管理软件转型,用友推出UFERP系列软件,金蝶随即拿出K/3ERP。这一年,ERP在中国真正开始流行。

借助财务软件的客户基础和销售渠道,用友、金蝶等厂商一推出它们的ERP,即赢得了不小一批中小企业客户,成为它们ERP的试验地。但在管理软件上,技术的先天不足使得这些厂商不得不寻求外援。

1999年,用友的田荣举、四班的金卓君先后被徐少春挖到了金蝶;第二年,SAP的黄骁俭也加盟金蝶;加上2001年并购开思,金蝶终于可以底气十足的向外宣布自己管理软件厂商的身份了。

与此同时,用友空降何经华,收购安易等一系列动作也是为了向外表明自己转向管理软件的决心和实力。

这几年也是用友、金蝶上市前后。ERP概念帮助它们在股市融得资金,足以将其他的本土厂商甩到后面。并起到强大的示范作用,引得许多后面冒起的ERP厂商在ERP概念上纷纷做文章,以求资本关注。

用友、金蝶的成功之道

2003年经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颁布,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起草,用友、神州数码、工大科软等近20家IT厂商参制定的电子行业标准《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到重庆来搞推荐宣传的时候,场面有点冷清,有不少ERP厂商拒绝参加,尤其是一些国外厂商。其实,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用友、金蝶等本土财务软件厂商能够做大与当时的审批制度不无关系。在众多厂商转战管理软件的初期,ERP财务模块的审批也让不少国外厂商郁闷过,甚至当时只有一家国外厂商的ERP财务模块得以审批通过,这道门槛也让不少本土厂商得以喘息,以为能像上一次机会一样,抓住就能起身。

在中国深受审批其害的跨国巨头,对《ERP规范》的冷眼相看理所当然。这种站在一旁看热闹的姿态同样出现在2003年由国内厂商挑起的“ERP是否过时”的大讨论中。

在中国浸淫多年的跨国ERP厂商对中国的本土同行以及整个市场环境已经明显熟知。在高端占据优势的SAP、ORACLE等也开始将手伸向中低端客户。2003年下半年,从金蝶回到SAP的黄骁俭跑遍了中国,就为一件事情——向外推荐SAP针对中小企业的SBO系统。

而对面的用友、金蝶等并没有因为自己在高端遭遇惨败而放弃对大客户的抢夺。2003年年底,用友在何经华的手中进行改革,以前的事业部制改成区域制,而撤销了近一年的大客户部又重新树起,并承载着王文京与何经华的厚望。

2003年11月,金蝶在用友老家北京颇为隆重的开了一个“金蝶技术大会”,向外表示要拉起“技术金蝶”的大旗。在金蝶投放的各种广告中,金蝶也不忘记拉上中国百强客户与自己挂上关系。

这一切已经表明,跨国ERP厂商与本土ERP企业已开始进入全面竞争的阶段,在高、中、低端双方的正面接触将会越来越频繁。尤其在高端,对本土ERP企业诸如用友、金蝶等厂商来说,在高端能否成功将决定它们是否能跃过龙门,挤身为世界优秀软件企业。

这就是中国本土ERP历史上的一段缩影,再回首仍然让人回味,不是吗?

MFC:汽车世界 15种汽车新材料 研究进展大盘点

网站编辑阅读(4065)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05篇文章!

本文转载自<ATC汽车技术会议>

在汽车的发展当中,新材料的应用不可或缺,从最开始的金属车身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结构,都展现着材料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这些在汽车以及整个行业当中所应用的新材料有哪些。

1、贮氢合金

1974年的某一天,日本松下电器产业中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钛~锰合金和氢气一起装入容器后,惊奇地发现氢气的压力居然从1013.325kPa降到101.325kPa,所减少的氢气是被钛一锰合金“吃掉”了,而且“胃口”相当大,被钛一锰合金吃进的氢气要比它本身大1000至3000倍。由于这种合金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会像海绵吸水那样大量吸氢,故称为“贮氢合金”或“氢海绵”。

研究进展:已研制成功多种贮氢合金,如TiFe、ZrMn 、LaNi 等,它们既可储存氢气,也可放出氢气。研究人员还研制用贮氢合金净化或提纯氢;设想把贮氢合金引入汽车和厨房设备作为氢燃料,既环保又高效。

应用领域:氢动力电池车氢气的贮存、净化和回收、氢燃料发动机、热—压传感器和热液激励器、氢同位素分离和核反应堆中的应用、空调、热泵及热贮存、加氢及脱氢反应催化剂、氢化物—镍电池。

2、石墨烯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消洛夫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他们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这以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经过5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将石墨烯带入工业化生产的领域已为时不远了。因此,两人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研究进展:石墨烯微片规模化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石墨烯微片下游运用研发成果层出不穷。单层石墨烯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实现。

应用领域:未来5年将在汽车电池、光电显示、半导体、触摸屏、电子器件、储能电池、显示器、传感器、半导体、航天、军工、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将爆发式增长。

3、OLED

OLED的研究产生起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979年的一天晚上,在 Kodak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的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博士(Dr.C.W.Tang)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里,回去以后,他发现黑暗中有个亮的东西。打开灯发现原来是一块做实验的有机蓄电池在发光。这是怎么回事?OLED研究就此开始,邓博士由此也被称为OLED之父。

研究进展:OLED的产品已从试验室走向了市场。从1997~l999年,OLED显示器的惟一市场是在车载显示器上,2000年以后,产品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手机显示屏。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又极大地推动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对现有的LCD、LED和VFD提出强有力的挑战。

应用领域:汽车显示屏、3G通讯领域、军事及特殊用途、柔软显示器多种领域。

4、超导材料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纳斯在研究金属汞的低温性时,发现在4K时水银的电阻骤然降到一个很小的数值(10 ),当他在水银中加入大量杂质后,对其在液氦温度下向极小电阻状态转变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这表明在低温下某些固体电阻趋于零是这些固体固有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发现了某些固体在低温下电阻接近于零。电流在这些固体中流动时就没有阻力,不耗损电能。昂纳斯于1913年首次称这种状态为超导态,因此昂纳斯教授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把这种零电阻现象叫做超导现象,把具有超导性的物质叫做超导材料。

研究进展:目前已相继发现28种(金属元素或单质)具有超导性,如锆、钼、铌等;超导化合物和超导合金有几千种,如镧钡铜氧化物、铌锗合金等。

应用领域:汽车领域、超导计算机、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电车、电磁推进船、超导电缆、超导发动机以及无损耗变压器。

5、超塑性合金

1920年德国研究人员罗森海因在对锌一铝一铜合金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种合金与一般金属不同,经过冷轧后,具有暂时的很高的塑性。当时被工程技术界认为是一种奇异现象。1945年前苏联学者包奇瓦尔,对这一奇异现象深入探究,并在许多有色金属合金中,发现了延展性特别显著的奇异现象。

研究进展: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200多种超塑性合金,如超塑铜合金(Cu一38Zn)、超塑锌合金(Zn一22Al一0.2Cu)、超塑铝合金(A1—6Cu—Zr)等。

应用领域:用于制造汽车、导弹、人造卫星的复杂器件、电子仪器零件、汽车外壳等。

6、无声金属

2O世纪5O年代初,英国人在研究合金时,无意将含有8O锰的锰一铜合金铸块掉在地上,实验人员只听到微弱的声响,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获得了具有减振特性的锰~铜一铝一铁一镍合金,并称它为“无声合金”或“减振合金”。

研究进展:现已有数十种减振合金问世,如钴镍合金、镁锆合金、镍钛合金和铁锆铝合金。

应用领域:汽车制造、宇宙航天、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火车车轮、家用电器等。

7、记忆合金

1958年,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冶金师布勒在研究镍一钛合金时意外发现,在不同温度下镍一钛合金棒相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而冷却到室温后,则发出喑哑迟钝的声音。他敏锐地意识到,温度对合金的组织结构和硬度可能有很大影响。I963年,在一次实验中,他从库房中领取了弯弯曲曲的镍一钛合金丝,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实验前把这些合金丝一根根拉直,然后做实验。令人惊异的怪现象出现了,实验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这些原来拉直的合金丝突然无一例外地全部变成弯弯曲曲的形状。反复实验结果相同。他们还发现不论把镍一钛合金丝拉得多么直,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即转变温度时,就会恢复原来的弯曲形状。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形状记忆效应,具有这种效应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简称“记忆合金”。

研究进展:科学家在镍-钛合金中添加其他元素,进一步研究开发了钦镍铜、钛镍铁、钛镍铬等新的镍钛系形状记忆合金;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种类的形状记忆合金,如:铜镍系合金、铜铝系合金、铜锌系合金、铁系合金(Fe-Mn-Si, Fe-Pd)等。

应用领域: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医药、能源和自动化等方面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8、导电塑料

1970年的一天,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教授让他的一位朝鲜籍研究生用乙炔制取聚乙炔。由于这位学生日语不太好,听错了导师对实验中应加催化剂量的要求,结果加入了应使用催化剂用量的近1OO倍,然而这一错误竟带来了奇迹,得到了一种银光闪闪的薄膜,有一点导电性,很像金属。实际上聚乙炔应该是一种黑色的粉末。由于白川英树教授深知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解决许多边缘问题,公开声明愿与各行各业的科学家合作。1977年白川英树在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教授麦克第阿密特研究这种塑料薄膜时又发现,若在乙炔的聚合过程中掺入碘,所得的聚乙炔呈金黄色,导电能力提高了3千万倍。

研究进展:前联邦德国的纳尔曼教授用白川英树催化剂体系获得聚乙炔后,立即进行特殊的熟化和拉伸取向处理,再给聚乙炔薄膜掺杂,结果得到的材料比掺碘的电导率又提高了3个数量级。纳尔曼的聚乙炔导电能力与铜相近了。现已用导电聚合物制成发光二级管,还在传感器、电磁屏蔽、催化等方面大显身手。

应用领域:抗静电添加剂、计算机抗电磁屏幕、智能窗、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移动电话、微型电视屏幕乃至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

9、金属玻璃

1959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在研究晶体结构和化合价极其不同的两个元素能否形成固溶体时,偶然发现了这种新材料。他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辊上,以每秒一百万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备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材料时,曾嘲讽地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

研究进展:金属玻璃是迄今为止最强的金属材料和最软的金属材料之一,最强的钴基金属玻璃的强度达到创纪录的6.0GPa,最软的锶基金属玻璃的强度低至300MPa;

应用领域:汽车制造、航天方面,现在卫星收集太阳能维持运转的伸展机构;金属玻璃可用来制造动能破甲、穿甲弹。电压变压器芯体;手表表壳、高档手机、手提电脑外壳,以及在汽车重要部件上的应用。

10、新型工业聚合物

开发者 Jeannette Garcia正在开发另一种塑料,突然间容器里的溶剂变硬了。最后她将容器用铁锤砸破,但那个神秘的材料竟然没有损坏。她不知道如何复制这种塑料,所以她加入了IBM的计算机化学小组,并用IBM的超级电脑反推制备过程,最终得到了反应机制,这种塑料叫做PHT。

研究进展:这是一种全新的塑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聚合物,其硬度强于骨骼,重量与同体积普通塑料类似,具备重新塑形的能力,并且100%可回收再利用。

应用领域:新聚合物材料潜在用途极为广泛,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新、半导体等行业。

11、聚四氟乙烯

1938年化学家罗伊·普朗克特本希望能生成一种新型碳氟化合物,他返回实验室,查看他在冷冻室里进行的一项试验。他检查一个本应该充满气体的容器,结果发现气体都已消失了,仅在容器壁上留下一些白点。普朗克特对这些神秘的化学物非常感兴趣,又开始重新做实验。最终这种新物质被证实是一种奇特的润滑剂,熔点极高,非常适合使用在军用设备上。现在这种物质被广泛应用在不粘锅上。

研究进展:以成功研制一系列聚四氟乙烯不粘涂料,广泛用作耐高低温、耐腐蚀材料,绝缘材料,防粘涂层等。

应用领域:汽车密封圈、轴承、仪器、仪表、建筑、纺织、金属表面处理等。

12、不锈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金属专家受命研究枪筒在射击过一段时间以后因发生“锈斑”而损坏的问题。在研究中他采用几种新型合金钢的含铬量很高。但是用这种新“铬钢”制造的枪筒,在开了第一枪后就成了碎片。碎片被扔进了废料堆,过了一两个星期,这位专家注意到,在那些生锈的废金属片中,那根铬钢枪筒的碎片仍然象原来一样,闪闪发亮。“不锈钢”的巨大优点就是从这个偶然中发现出来的。

研究进展:目前有一百多种工业不锈钢,所开发的每种不锈钢都在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性能。

应用领域:汽车制造、建筑应用、食品加工、餐饮、酿造和化工领域。

13、硬铝

1906年德国科学家威尔姆打算观察热处理对一种含铜 3.5%,镁0.5%的铝合金的影响。但处理后的合金并不如所希望的那样硬化。他把合金随手扔在了一边。但几天后他怀疑自己的试验,于是决定重做一遍。结果他吃惊地发现几天前处理过的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已经大大增强。他因此而发现时效硬化现象,并制得硬铝。

研究进展:热处理可强化铝合金,包括铝-铜-镁系和铝-铜-锰系合金。这类合金强度和耐热性能均好,但耐蚀性不如纯铝和防锈铝合金。铝-铜-镁系中添加铁和镍,可发展为锻造合金,有良好的高温强度和工艺性能。铝-铜-锰系合金的工艺性能良好,易于焊接,主要用于耐热可焊的结构材料和锻件。

应用领域:该类合金广泛应用于各种构件和铆钉材料。在汽车、造船、建筑等部门也大量应用。

14、纳米材料

1980年的一天,德国物理学家格莱特(grant)到澳大利亚旅游,当他独自驾车横穿澳大利亚的大沙漠时,空旷、寂寞和孤独的环境反而使他的思维特别活跃和敏锐。他长期从事晶体材料的研究,了解晶体的晶粒大小对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晶粒越小,强度就越高。格莱特上面的设想只是材料的一般规律,他的想法一步一步地深入,如果组成材料的晶体的晶粒细到只有几个纳米大小,材料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吧!格莱特带着这些想法回国后,立即开始试验,经过将近4年的努力,终于在1984年制得了只有几个纳米大小的超细粉末,包括各种金属、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超细粉末。

研究进展:纳米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材料开发等应用研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产业化发展方面,除了纳米粉体材料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初步实现规模生产外,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电子器件材料、纳米医疗诊断材料等产品仍处于开发研制阶段。

应用领域:汽车制造、传统材料、医疗器材、电子设备、涂料等。

15、不碎玻璃

1903年的一天,法国化学家贝内迪克蒂斯做完了实验,在清扫实验室时,不慎将1支平底烧瓶从3m高的仪器架上碰落下来,掉到地面上并没有摔碎,只是布满了裂纹。因忙于其他实验,给这只烧瓶贴上纸条放在墙角。不久,贝内迪克蒂斯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车祸消息:一辆公共汽车撞在建筑物上,车窗玻璃的碎片击伤了司机和乘客。记者呼吁急需研制一种碎了也不伤人的车窗玻璃。于是,贝内迪克蒂斯立即拿出放在墙角贴有纸条的烧瓶着手研究。他发现这是一只装过硝化纤维溶液的烧瓶,瓶壁上有一层胶膜,所以没有跌碎。由此,他深受启发,联想到让胶膜和玻璃“紧密结合”,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夹层玻璃”。

研究进展:目前已成功开发多种夹层玻璃。根据中间所夹材料不同,可分为:夹纸、夹布、夹植物、夹丝、夹绢、夹金属丝等众多种类;根据夹层间的粘接方法不同,可分为:混法夹层玻璃、干法夹层玻璃、中空夹层玻璃;根据夹层的层类不同,可分为:一般夹层玻璃和防弹玻璃。

MFC原创:冲压钣金服务行业展会盘点

网站编辑阅读(3144)

MFC《金属板材成形》杂志简介《金属板材成形》是 MFC金属板材成形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综合媒体平台,旗下有“金属板材成形”服务号、“金属板材成形之家@今日头条”、《中国金属板材成形网》、MFC-冲压联盟名家直播(千聊平台)、MFC1.6万人群友通讯录,以及在百度百家、腾讯、搜狐、知乎等平台开设的原创资讯账号。

这是 金属板材成形之家 发布的第204篇文章!

冲压钣金服务行业展会盘点

文|李建、刘明星、王思杰

2018年过完年之后,很快进入3月,各种行业活动陆续开始了。在2017年的最后一期《金属板材成形》杂志,我们盘点了2018年值得参加的冲压和钣金类的展览会,主要是从加工设备、模具和自动化等供应商的角度,本期我们将重点从用户及配套的角度来盘点今年的相关展览会。

鉴于一些展览会我们也不熟悉,只能通过官网的介绍来筛选,读者在观展之前,先上官网看看展位图、展前预览和展商名单,如果在开展之前一周,这些信息还不能公布,那么这个展会的品质有待考证。


2018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健身、

康体休闲展览会

3月14-16日

上海世博展览馆

www.ciwf.com.cn


2018第六届中国国际建筑工程新技术、新材料、

新工艺及新装备博览会

3月15-17日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www.constructech.cn


2018长春第二一十届广告

及LED照明博览会

3月16-18日

长春国际会展中心

gg.wdexpo.com.cn


2018年中国(武汉)

国际汽车技术展览会

3月22-24日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

www.chautotechexpo.com


2018第30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

3月23日-25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www.chinamed.net.cn

参展商数:600多家


2018中国厨都·国际酒店用品博览会

4月26-28日(春季展)

10月下旬(秋季展)

中国厨都国际会展中心

www.zgchudu.com


2018第12届中国国际新风、空气净化及净水设备展览会/

201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锅炉及新型供暖设备展

4月2-4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www.jnjpw.org/4/

展商数量:400家


2018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2018上海国际停车设备展览会

5月8-11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www.elevator-expo.com

参展商数:1200


2018第三届国际智能制造,机器视觉,

机器人3c自动化展览会

6月21-23日

深圳会展中心

www.smartfactory-expo.com


CIROS2018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

7月4- 7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www.ciros.com.cn

展会规模:56000M2

预计观众:80000人次


2018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

7月11-13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www.aluminiumchina.com

展商数量:500多家


2018深圳国际工业自动化

及机器人展览会

9月12-14日

深圳会展中心

www.areexpo.com.cn


2018中国国际五金展

10月22-24日

国家会议中心

www.cihs-tool.com


2018第九届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

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上海宝马展)

11月27-30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www.b-china.cn


2018第二十五届广州酒店用品展览会 /

第二十五届广州厨房设备用品展览会

12月16日-18日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

35万平方米

www.gzhoshow.com


添加我的信息到《金属板材成形》发行库

联系我们获取资料